• 欢迎来到保健政务网!
  • 首页
  • 保健资讯
  • 规章制度
  • 通知公告
  • 最新活动
  • 大众保健
  • 特殊人群
  • 旅游保健
  • 今日关注
  • 群众监督
  • 举报投诉
  • 曝光台
  • 大家说法
  • 维权援助
  • 保健法制
  • 保健法治
  • 保健活动
  • 特别关注
  • 典型案例
  • 热点访谈
  • 深度报道
  • 保健安全
  • 质量监督
  • 保健调查
网站首页> 保健活动 >一日三餐、四季食饮中的中医智慧

一日三餐、四季食饮中的中医智慧

时间:2024-12-17 来源:广东省中医药局 作者:佚名

  三餐烟火暖,四季皆安然。一日三餐是构成日常生活最基本的要素,也是提供人体每日能量的重要保障。

  而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摄食养生上有着独到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。那么,四季食饮中有哪些中医智慧呢?

  

  

  

  饮食有节

  《黄帝内经》有言:“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”

  在这段概括古人养生要点的文字中,特别提到了“食饮有节”。

  “节”,有“节制”和“节律”两层意思。一是饮食要有节制,不过量、不过度;二是饮食要有节律,定时定量进食。这样可以使身体的消化、吸收、排泄等功能保持正常,避免因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。

  一方面,控制食物的摄入量,避免暴饮暴食。

  正如《古今医统大全·通用诸方》所述:“饮食为养生要务,贵精而不贵多,饥饱得中,不可太过不及。”可以按“七分饱”的原则,早中晚餐按照2∶2∶1的比例分配进食量。

  现在人们的工作节奏很快,很多人恰恰是晚餐最为丰盛,如果有应酬或夜宵则更容易在晚餐过食肥甘,久而久之,除了导致胃肠负担过重,还容易引起睡眠问题以及高血脂、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。

  另一方面,饮食要有节律。

  我们应该定时定量地进食,中医认为有节律地进食是保护脾胃功能正常、补充气血供给和维持气血流通的重要前提。如《保生要录》所言:“常时不可待极饥而方食,候极饱而撤馔”,就是提示不能饿极了才进食,要按时按点规律饮食。

  通常我们提倡的每日三餐时间为:早餐6~7时,午餐12时左右,晚餐18~19时。

  现代人的不良饮食节律,如不吃早餐或晚餐时间过晚等,都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,现代医学也认为这样会引起胆汁、胰岛素分泌异常,不利于消化和血糖平稳。

  

  

  

  五味调和

  “五味”原指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5种味道,后泛指食物各种味道。

  “五味调和”包含两层含义,一是不可偏嗜,二是尽量清淡。

  为什么不可偏嗜?从中医来看,五味入五脏,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篇》有云:“夫五味入胃,各归所喜,故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肾”。若过度偏嗜某种口味,则有可能引起脏腑功能的失衡。

  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也有言:“多食咸,则脉凝泣而变色;多食苦,则皮槁而毛拔……多食甘,则骨痛而发落,此五味之所伤也。”

  现代研究表明,食盐摄入过量会使血液浓缩、血压升高;而摄糖过多,则容易导致骨质疏松、头发枯黄,并引发其他代谢问题。

  因此,饮食应当五味合理搭配,做到所好之物不可偏耽,所恶之味不可全弃,以维护脏器之间的平衡。

  关于口味,著名医药家陶弘景曾言:“五味偏多不益人……五味稍薄,令人神爽。”饮食淡薄即口味要清淡,不可一味追求味道的刺激。味厚则易多食,多食则易不化。

  现代人喜嗜辛辣肥甘,但从中医角度看,这类食物往往容易化生痰湿、郁而生热,出现痰多、口腻、便黏等症状。

  现代医学也认为,经常食用辛辣食物会刺激胃液过度分泌,导致胃黏膜损伤,并诱发胃痛。

  清淡饮食不易生痰化热,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也可正常发挥,所以会让人神清气爽。因此,清淡好消化的饮食是中医所提倡的。

  

  

  

  顺应四时

  顺应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,中医认为五脏之气的强弱虚实与四季变化有密切关系。因此,人类为了适应自然,保持五脏调和,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,遵循四季节令来养生保健。

  著名医家孙思邈非常重视四时养生,他在著作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增卷中将四季、五行、五味、五脏相对应,提出“春七十二日,省酸增甘,以养脾气;夏七十二日,省苦增辛,以养肺气;秋七十二日,省辛增酸,以养肝气;冬七十二日,省咸增苦,以养心气;季月各十八日,省甘增咸,以养肾气”的四季饮食养生原则。

  以春天饮食为例,肝属木,五味属于酸,其气通于春,而脾属土,五味属于甘,从五行生克制化角度看,春天肝气旺盛,会肝木克脾土,所以脾胃功能本虚的人春天则易发生反酸、腹胀、消化差等症状。此时从饮食养生角度看,就应少食酸味食物,适当增加甘味食物以补脾,可多食粳米、大枣、燕麦、小米等食物,少食海鱼、虾、蟹、酸梅等。

  但这一观点不可刻板看待,我们选择食材时还要结合五味调和的观点、注意食物寒热温凉的性质,灵活辨证实施。

  顺应四时饮食,也要注意循时而进,非时不食。我们选择三餐食材尽量顺应其生长季节,尽可能少食反季食物。正如董仲舒在《春秋繁露》中言:“饮食臭味,每至一时,亦有所胜所不胜之理,不可不察也。四时不同气,气各有所宜,宜之所在,其物代美……凡择味之大体,各因其时之所美,而违天时不远矣。”

  很多反季节生长的蔬菜水果,由于光照、温度等多种原因,其营养含量与应季水果相比有一定差异。更重要的是,反季食材的性味与人体当季的生理特点并不相符。如冬天吃西瓜,容易伤脾胃之阳而发生泻泄,尤其是脾胃功能虚弱的人群,更要注意避免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因人制宜

  因人制宜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,是指根据个体的体质、年龄、性别、生活环境等因素来制定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三餐。

  首先人体体质各有不同,我们要根据自身体质来选择食物,比如湿热体质的人群尽量少食肥腻之品,如煎炸烹饪的肉类、各种糕点、巧克力等,而阳气不足的人群则少食寒凉,多食温补的食物,如大枣、牛羊肉等,阴虚之人则少吃辛辣,多食用甘润之物,如百合银耳等。

  从年龄来看,老年人、幼童要选择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材,尽量不吃冷食以顾护胃气。尤其是老年人,更要重视食养,正如宋代养生学家陈直在《养老奉亲书》中提到,老人身体素虚,难抵峻猛药性,故“皆厌于药,而喜于食”,因此以食疗养生最佳。

  老年人除了前述食饮有节、五味调和、顺应四时之外,还要结合生理特点来选择饮食,安排三餐。如《老老余编》所述,当夏之时,老人气弱,清晨应进暖气汤散,饮食以温软为宜,不应过饱;渴时宜粟米温饮,忌生冷肥腻;冬月之际,可饮山药酒、肉酒以御寒气。

  而老年人血虚气怯,运化不足,故“好酒腻肉、温面肉汁、烧炙煨爆、辛辣甜滑皆在所慎”。

  针对一些老年常见慢性病,我们也可以在三餐之中适当调整以达到辅助治疗的作用。比如阴血亏虚,滋养不足者,容易大便秘结,可常服芝麻糊、杏仁露,取其质润多脂、滋养补虚,以达到润滑通便的效果。

  

  

  

  结语

  

  综上所述,那些蕴含在一日三餐、四季食饮中的中医智慧,渗透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生命的尊重和不倦探索,穿过漫长岁月长河,以一粥一饭、一粟一蔬的形式呈现在你我的餐桌上,充实了我们的味蕾,滋养了我们的身心。

  饮食养生文化的魅力就在于此——不仅让我们气足、精充、神旺,更加深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,并启发我们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和创新。■

  


原文链接:http://szyyj.gd.gov.cn/zyyfw/ysbj/content/post_4614855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上一篇: 家长看过来!小儿捏脊有讲究,做对了才有保健用途
  • 下一篇: 经常刮刮背,有助调畅一身气血
推荐内容
  • 丁薛祥会见亚洲开发银行执...

      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 中共中央政治...

  • 王沪宁会见瑞士联邦议会联...

      8月27日,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在北京...

  • 赵乐际同瑞士联邦议会联邦...

      8月26日下午,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...

  • 全省创新药物研发与医疗器...

      为科学编制我省创新药物研发与医疗器械...

  • 最高检第十七期集中巡讲支...

      8月25日,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七期集...

  • 第六届中国(甘肃)中医药...

      8月24日,第六届中国(甘肃)中医药...

热点内容
  • 丁薛祥会见亚洲开发银行执行董事...
  • 王沪宁会见瑞士联邦议会联邦院议...
  • 赵乐际同瑞士联邦议会联邦院议长...
  • 全省创新药物研发与医疗器械开发...
  • 最高检第十七期集中巡讲支教启动
  • 第六届中国(甘肃)中医药产业博...
  • 省药监局成功举办医疗器械注册大...
  • 最高检举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(...
  • 市药监局举办疫苗质量安全事件应...
  • 省药品审评中心开展“一对一”指...
友情链接
  • 中国政府网
  • 中国人大网
  • 中国政协网
  • 纪委监委网
  • 最高人民法院
  • 最高人民检察院
  • 工业和信息化部
  •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
  •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健康产业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

   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保健政务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   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
    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

    保健政务网 bjzww.org.cn 版权所有。

    京ICP备19010308号-43
    联系电话:010-53387021 010-56153985,监督电话:15010596982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
    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

    邮箱:jiankangfzdyzx@163.com 客服QQ:2894426415 通联QQ:491393325
  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
    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